見聞見識
-
榆樹樹冠下地面,枯干榆葉,雀糞,紫色碎屑為榆芽鱗片地面榆芽鱗片紫色芽鱗片積成小堆走在榆樹下,低頭注意到地面上的紫色碎屑,心念一動,取出手機拍照。聯想到榆樹花芽萌發較早,芽外包覆的鱗片為紫色,發芽前紫色更深。曾見側柏樹下有麻雀在地面啄食,走到
-
藐姑射山上住著神人。他的肌膚像冰雪一樣潔白,像玉石一樣溫潤;他豐姿綽約,嫻靜光鮮,如同處女亭亭玉立。他不吃五谷雜糧,只追尋清風而吸,覓覽甘露而飲,酒肉珍羞,非精致不顧。他騰空飛行,凌駕云氣,日日遨游于四海之外。他啊,只要凝聚精神注視一下,就
-
豬有三個名字:豬、豕(讀始,三聲)、彘(讀至,四聲)。漢語里,狗有兩個名字,一個叫狗,指一般看家護院的狗;一個叫犬,一般指輔助主人執行某項工作的狗。豬比狗還多一個名字,其他家畜都沒有得到這樣的待遇,這一方面說明豬的歷史比較古老,另一方面說明
-
昨日在蘭州飯店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。二十余個拖把分成三排,井然有序地直立于水泥地坪上,如同木樁一般,煞是有趣。印象中,拖把只能倚墻而立,從沒見過無所依靠就能站立的拖把。細看之下方知其中的道理。原來拖把頭倒立在地坪上,其短線被均勻地平攤在地面上
-
一直對人類嬰兒嚎哭現象迷惑不解。遠古時期,原始人類的母親們無法一手抱嬰兒,一手覓食,必然會把嬰兒安置在附近隱蔽處,以便覓食。但嬰兒稍不如意的嚎哭會招來掠食動物,是極其危險的行為。而且在各類哺乳動物中,幼崽饑餓時的叫聲都不太大,傳聲距離不過數
-
《科技日報》2011年3月1日二版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2月27日報道,加州大學戴維斯分??茖W家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,一種免疫系統蛋白分子能調控大腦神經元之間突觸連接的數量。這也顯示出,在人們的免疫能力、感染疾病和精神狀
-
《漢書》記載,漢武帝時期,位于現今土庫曼斯坦境內的大宛國高山上有野馬,奔跑如風馳電掣,人們無法捕來騎用,于是選取五色母馬放野到山下,使之與野馬交配,產下的馬駒出汗如血,號稱天馬子。漢武帝得到后特稱之為“天馬”。從此天馬成為優異超絕的代名詞,
-
這塊白毛巾,只是有些發黃,洗衣機洗過至多如此。前幾天用搓衣板搓過這塊毛巾,當時沒有加洗滌劑,搓過之后清水就變渾了。推測,再搓還會弄渾清水。果然,不加洗滌地劑清搓一遍,池水確實渾了,由原來的清澈見底變成了水底模糊。清搓到第四遍,水還是渾的,渾
-
頭天晚上小到中雨,見到國槐樹下地表的槐豆,心念動處,手機拍照下來。圖中左側原為木電線桿,拍照前不久齊地截除,原基略低于鋪裝磚面。圖中可見,槐豆大多處在磚縫或微微下凹處??梢韵胂?,如果在野外,槐豆同樣會在雨后留在這樣的裂縫或微凹地點,降雨強度
-
車行之間,一眼瞥見圖示之樹,立即猜測其樹冠的疙瘩屬于叢枝病,因為不久前審閱的一稿中稱柳樹上的叢枝病為叢枝疙瘩,極其形象。從樹形上看,該樹應屬榆樹,由于相隔較遠,加之車行過快,不敢斷定。公事完畢,返回途中,再遇該樹,于是叫停司機,下車尋至樹下
-
每天從這株枯槐下路過。去年這株槐樹生長正常,今春卻遲遲未見展葉。直到鄰株披上夏日盛裝,這株槐依然故我。意識到這株槐出了問題,樹下仰望,勉強分辨出枝頭有細小枯葉蜷縮。因而明白,這株槐樹著了青枯病的道兒,開春剛剛發芽吐綠時青枯病發作,堵塞了輸送
-
以上各圖手機拍攝于蘭州文化創意產業園院內西側,同株多角度拍攝圖示樹木栽植五年,去冠植干,由枝干芽鱗痕跡數得樹齡。每年春季枝頂芽體萌發抽枝,包裹保護芽體的鱗片脫落,留下的鱗痕可以保持四五年清晰可辨,計數芽鱗痕可以得知幼樹栽植年齡。去年發現該樹
-
花生200顆,每莢含2粒的102顆,3粒莢78顆,4粒莢20顆花生,家鄉土名叫落生、長果,后來才明白分別是“落花生”“長生果”的簡稱。那時候物質貧乏,除了收獲時煮一鍋癟粒半成熟的花生解饞外,只有過年時才有炒花生可以敝開吃。每年收獲花生后,母
-
手機拍攝于南河道某單位院內。與上圖同株,示樹冠正常枝開花初期狀況。地面萌蘗枝花朵幾乎全部開放,花瓣盡情奔放;樹冠正常枝上僅個別花朵開放,大部分還在羞羞答答。很明顯,地面萌蘗枝開花比樹冠正常枝早約三四天。前幾年注意到國槐萌蘗枝條發芽早于正常枝
-
稷,大名鼎鼎,自古號稱百谷之長,被奉為谷神,與土神社合稱“社稷”,代稱國家。稷是一種莊稼,簡單而神圣。齊思和、游修齡等學者考證認為,漢代以前,稷表示莊稼時專指谷子;漢代以后,稷不再用作莊稼名稱?,F今,稷作為莊稼名稱,卻有了三種說法,分別指谷
-
閑聊中,拙行談到論文寫作要向毛主席學習。毛主席是文章圣手,古今大家。毛主席的老三篇,短小精干,說里透徹,行云流水,讀來回味無窮,應該背下來,反復品味,吸取技法技巧,提高論文寫作水平。同事接口道:“我也這樣認為,只是沒有精力背誦毛主席的文章。
-
審稿中意識到數據分析本質是省略了大前提的三段論推理過程。為求準確理解,網查三段論推理,卻發現一段話讓我大吃一驚。原文如下:凡是違背三段論原則的思維都不可能得到可靠結論,容易陷入循環論證之中。例如“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”,該句人為地把三段
-
審稿見到“薇甘菊”,感覺“薇”應該為“微”。網上搜索,發現絕大部分都寫作“薇甘菊”,只有極少數寫作“微甘菊”。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,不能多數少數判定對錯,否則就沒有了哥白尼的日心說,就沒有了達爾文的進化論。微甘菊,又稱小花蔓澤蘭或小花假
-
在《如何提出一個好的問題?》中,趙鼎新認為,搞研究關鍵在于提問,提問的關鍵在于敏銳把握差異性現象。日常生活中,大家都在把握各種差異性現象,比如天氣好壞、價格高低、款式新舊、年齡大小,從而分析和決策。但是,除非關乎切身利益,很多人沒有捕捉和分
-
全文九千一百字,自述觀察認識春季國槐發芽的經歷和段位式學力提升體驗,深感學力不是學歷,學力要在閱讀自然的過程中練就。讀書十幾年,就有了相應的學歷。學歷高,可能有助于找個稱心如意的工作,但學歷不能當飯吃。盡管學歷越高,讀書越多,如果不會運用書